夏日炎炎出汗多 挥别汗颜之事

How to manage Hyperhidrosis

流汗多表示代谢好,多流汗可排毒,过度流汗会导致体臭……这些都是有关流汗的常见迷思。天气热,运动时流汗,是身体调节体温的自然反应。然而,如果过度出汗,而且汗水多到令人尴尬,影响社交生活,或伴随头晕、胸部、咽喉、下巴、手臂、肩膀或咽喉疼痛,皮肤发冷,脉搏加快等症状就应该就医。中西医谈多汗症的治疗和调理,营养师提供饮食建议,改善体臭问题。

5月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之一。新加坡气象署近日的文告指出,本月前两周的多数下午最高气温会飙到34摄氏度。

在酷热的气候下,稍微动一动就汗流浃背,属正常的身体现象,因为人体会通过出汗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,防止中暑。不过出汗多未必是好事,当汗水多得让自己与周围的人都感到尴尬时,就应考虑求医。受访中西医解说异常出汗的情况与相关迷思,助多汗症患者正视问题与接受适当护理,挥别令人汗颜之事。

分辨异常出汗与天热出汗多

出汗是身体的自然功能。仁汇中西会诊中心@盛港汇购物中心的吴雯欣医师说,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,排出体内的废物及多余水分,从而促进新陈代谢。天气炎热,穿衣过厚,服用热饮,情绪紧张或激动,劳动等情况下,出汗量增加,大多为一时性的,属于正常出汗。若排除上述外界因素影响,在头面、颈胸,或四肢、全身出汗,出汗量超出正常者,为异常出汗,称为“汗证”。

Dr Tan Siew Kiang dermatologist莱佛士皮肤科与整容医疗中心 皮肤科顾问陈庥倩医生指出,当汗量超过处于炎热环境,运动或感到焦虑不安时的出汗量,就是异常出汗。她解释:“出汗量多到浸透衣服,或从手上滴落的程度,扰乱日常生活,都属于异常出汗。其他可疑症状还包括大量出汗并伴有头晕、胸部、咽喉、下巴、手臂、肩膀或咽喉疼痛,或皮肤发冷与脉搏加快。”

吴雯欣医师说,中医认为异常出汗的“汗证”分为三类—— 自汗、盗汗、黄汗。她解释,活动后汗水明显增多,不分日夜时刻出汗者称为自汗;睡眠中出汗而醒后汗止者称为盗汗。自汗、盗汗既可单独出现,也可两者并见。一些人会发现汗液导致黄色污渍,出汗异味明显,则称为黄汗。

吴医师提醒,日常生活中,小孩由于生机旺盛,比成人容易出汗。若因天气炎热,衣被过厚,剧烈运动等导致出汗多,并无其他不适,可视为正常出汗,不属于病理状态。反之要注意的是,小孩在安静状态与正常环境中,全身或局部出汗甚多,大汗淋漓则属异常出汗的病症。

多汗症两大类

与异常出汗相关的皮肤问题包括多汗症(Hyperhidrosis)。全国皮肤中心副顾问医生黄翊晟指出,多汗症是一种以过度出汗为特征的疾病,通常会对患者的情绪和社交生活造成影响。多汗症可涉及全身或只发生在身体局部,如手掌、脚底、面部或腋窝,或以不同身体部位的组合出现,严重程度有别。

陈庥倩医生说:“多汗症是超出生理需求的过度出汗性疾病。这病症不罕见,但也没那么普遍。我每个月看的多汗症病人大概只占总病例的1%。”

多汗症可分为两类:

①原发性多汗症

  • 通常面对特定的外分泌汗腺出汗异常,这些汗腺主要分布在脚、手掌、脸部及腋下。
  • 通常始于幼童时期或青春期,但可影响所有年龄层。
  • 病因未知,有研究显示可能与遗传有关。

②继发性多汗症

患者全身或身体大面积过度出汗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,如感染性高热;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,如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、低血糖、妊娠和绝经期;中枢神经系统病变(包括大脑皮质、基底神经节、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损害),帕金森症等亦可导致全身性多汗

黄翊晟医生指出,受多汗症影响的全球人口预计1到5%。多汗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但如果怀疑是由继发性原因引起的多汗症,医生可能要求患者做相关检查,如验血。

陈庥倩医生补充:“医生会依照出汗部位来评估病人到底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多汗症。后者的检测可包括验血糖和甲状腺功能检测。淀粉碘检测则可评估原发性多汗症的严重程度及范围。”

何时该求医?

sweat profusely两位医生提醒,如果过量出汗扰乱日常生活,引起社交焦虑和尴尬,就应该接受治疗。

陈庥倩医生说:“流汗多表示代谢好,多流汗可排毒都是常见迷思。事实上,汗液中大部分都是水分,还有钠、氯离子和少量尿素、乳酸、脂肪酸等。人体内所谓的‘毒素’是一些对健康没有价值的废物,其实我们体内没有那么多毒素,即便有,一次排尿比两天出汗所排出的毒素多。出汗太多未必是好事,会使身体电解质紊乱,导致脱水、低钠血症、低钾血症、低血压等问题,严重者还会休克。对过敏体质或体质虚弱的人,大量出汗还会导致皮肤角质层出现真菌感染,即出现汗斑。大量汗水也会刺激皮肤,还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。”

多汗症的治疗取决于患者面对的是局部或全身性病症。陈庥倩医生说,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,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。常见的手足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。

黄翊晟医生补充,局部多汗症的第一线治疗是使用外用止汗剂。这类止汗剂含有低剂量的金属盐,如氯化铝(aluminium chloride)有阻塞汗腺出口的作用,但患者得定期使用才能达到防止出汗过多的功效。

他强调:“止汗剂与市面上常看到的香体剂(deodorant)不同,后者通常只是掩盖体味,未必含有帮助防止过度出汗的成分。虽说外用止汗剂对腋窝多汗症有用,但对治疗手掌和脚底的多汗症可能就没那么有效。”

两位医生皆提醒,抗胆碱(anti-cholinergic)药物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,但可能造成口干、视力模糊、尿潴留、心悸、便秘等副作用。

药物以外的治疗

此外,有少数病人可能因为外用药而产生刺激性皮炎,而外用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尝试电离子透入疗法(iontophoresis)。这种治疗利用人体导电原理,通过浸入水或格隆溴铵(glycopyrrolate)溶液的盘子,向皮肤(主要是手掌和脚底)发送微小且可控的电流,让氢离子阻塞排汗。

黄翊晟医生说,这种治疗一般每周或隔周做一次,每次约10到20分钟,过程可能引起刺痛,但多数患者的耐受情况良好。陈庥倩医生则说,离子导入法可减少约60到80%的出汗率,但缺点是无法根治,要持续进行。注射肉毒杆菌毒素也可治疗手足及腋窝多汗症。一般注射后三到七天止汗明显,平均可维持六到九个月。

陈庥倩医生指出,选择手术治疗的人会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,对手掌、腋窝、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,但不适用于手足多汗症患者。虽然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,但也可能造成其他部位代偿多汗,患者应慎重考虑。

黄翊晟医生提醒,开始任何治疗前要先咨询医生,因为每种治疗的适合度因人而异。

吴雯欣医师说,一般正常的出汗,补充水分即可。多汗症则应及时治疗,根据证候的不同而论治。她说:“汗由体内精气所化生而成,不可过泄。若多汗持续时间较长将耗伤精气,以致出现精神倦怠,肢软乏力,食欲减退等病变。”

中医可通过中药调理,饮食习惯及情绪管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多汗症。中药里有专用的止汗药,如浮小麦、黄芪、白术、五味子等。若多汗因原发病引起,治疗应针对原发病。

从生活习惯着手管理多汗症

改变生活方式有益于多汗症的病情管理。黄翊晟医生举例,这包括选穿宽松轻便的衣物。陈庥倩医生指出,单纯的味觉性多汗群体应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餐饮。精神因素所致的多汗症患者,则应积极自我调整心态,避免精神紧张,情绪激动等。有汗臭问题的群体除了止汗剂,也可用有杀菌功效的沐浴乳。

吴雯欣医师说,白天活动后易汗出不止者,常有身体虚弱,食欲差,说话声较低,易感冒等特点。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。饮食上多食用山药、豆浆、栗子、核桃仁、扁豆等,也可选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身体,缓解气虚,亦可通过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。

半夜出汗多者,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。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,同时切勿饮酒,宜多吃新鲜蔬菜,注意劳逸结合。

头面部出汗多者多属气虚。头顶出汗者宜滋肾清肺,可用麦冬等泡水喝,或适当地吃点百合粳米粥,润肺止汗。每当吃饭便头汗淋漓,身体发热者,则要以泻胃火为主,不宜吃得太油腻,应多吃新鲜蔬菜,结合清淡饮食。也有因湿气太重,额头部位爱出汗的群体,平时应多吃利水排湿的食物,如薏米、山药、冬瓜等。

汗臭是细菌感染非多汗症所致

针对汗臭问题,过度出汗会导致体臭其实是常见迷思。黄翊晟医生解释:“汗液本身通常是无味的。体味(俗称“狐臭”,医学名称为bromhidrosis)是因为细菌感染所致。肥胖,有糖尿病或卫生习惯不良的人较可能有体味。饮食中的特定食物如大蒜、洋葱或咖喱,也含有促进体味的化合物。”

Ms Bibi Chia dietician莱佛士糖尿病和内分泌医疗中心 主任营养师谢慧锶说,体味可能是由于皮肤和汗腺的分泌物过多,并与皮肤表面的细菌混合与分解所致。虽说皮肤上的微生物群也会影响体味形成,但有些皮肤上的菌群可分解引起体味的化合物,或产生物质帮助抑制引起体味的细菌生长。因此,维持皮肤表层细菌的平衡很重要。

黄翊晟医生提醒,切忌为消除体味过度洗澡,以免引起皮肤刺激。若体味的根本原因是由细菌感染引起,使用抗菌清洗剂会有帮助。其他应对措施包括选择能吸收水分的棉质衣物,勤于更替被汗水浸透的衣服。有时脱毛也可能有帮助。

他说:“最重要的是,有体味者应该找出根本原因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方法。建议患者如果察觉体味严重影响生活就应该求医,并根据情况接受所需治疗。”

减少体味,营养师建议

谢慧锶提出以下有助减少体味的饮食建议:

  • 保持饮食均衡,减少摄取如大蒜、洋葱,大分量的海鲜与动物蛋白质。
  • 特定香料如葫芦巴(fenugreek)可导致汗液味道转变,受影响的群体可限制使用这些香料。
  • 考虑口服和局部外用的益生菌和益生元。
  • 多喝水以增加随尿液排出的代谢物。
  • 可留意两种可能与体味有关的B族维生素:维生素B1(硫胺素,thiamin)和胆碱(choline)。服用含有过量硫
  • 胺素和胆碱的补充剂,可能会产生类似鱼腥味的体味。

改善汗臭,中医建议

吴雯欣医师从中医角度解释,若汗多而臭,属于湿热证,除了通过中药调理,平时可以调整饮食习惯,改善汗臭情况,包括以下建议:

  • 饮食清淡,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甜腻食品,也避免滋补过度,如蜂蜜、燕窝之类的补品。
  • 少吃湿热性水果,如榴梿、芒果、菠萝蜜等。
  • 少吃红肉,因红肉属性温热,可导致热邪加重。
  • 少饮酒,可适当饮用薏米水、绿豆水等。亦可用芡实、扁豆、莲子煲汤,有助健脾利湿。

Source: Lianhe Zaobao, ZB Now © SPH Media Limited. Permission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